免责声明·来源网络不承担任何责任| wangyang 摘录 | 时间 2011/9/13 阅读:6332次|如有侵权请来电删除

一幅优秀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境界、格调与品位,无不来自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长期理解、文化的积累和主观形式上的升华。
   山水画家曾端先生的作品,在心灵远游与精神守望中显示出鲜明的艺术性和丰厚的内涵,并体现一种彼岸性的宁静,悠远的风情与韵趣。

   他出生于书画世家,从小在父母的熏陶下(特别是母亲,当代花鸟大师张洁贞),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十五岁随父母下放到赣东深远山区,一呆就是三十五年,“风华少年鬓角归,守一生清贫”。但正是那原生态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树,无形中成就他今天精湛的艺术造诣。

   曾端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作品的山水意象、符号意义、境界美感都体现为一种超越现实的神思和韵致。作品始终洋溢着一种少有的未被污染的纯净气息,在无声和氤氲中表现心境追求。他淫浸于黄氏山水,又将黄氏山水拟人化,得其形又另辟风范,在用色上充分汲取现代艺术和西画技法的优点,大胆尝试与突破。其08年力作《丹砂遍凝野秋声》视觉冲击力强,又不失传统,每一根霸悍的线条和每一滴墨都经得起细看,经得起推敲。

   《荫翠夏木掩苍崖》《回望多在险峻间》等作品表面上清静素雅,平淡无奇,却暗藏玄机,俨然大江截流,风平浪静的背后蕴涵巨大张力,这种外“静”内“动”的审美境趣,反映出曾端先生的超凡的文化自信,笔墨到处,皆为境界动。

   他性淡如菊,隐于大市而寡交,终日以笔墨为伴,潜心禅悟,起名“亚禅”,用心感悟,与心交流。他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画要从意境用功,以达到言外之味、弦外之声。

   退休后,又游历祖国众多名山古道,留下数千幅速写稿。归来后,将笔下的自然山川更加拟人化,把自己的情感和自然景象融为一体。自然山性为我性,落笔劲朗,自然水性为我性,下笔生韵。

   《阅尽世间沧桑》几棵参天古树没云霄,苍茫的磐根、老藤如山如石,几个坚韧、朴实的山里人采山归来。奇特的构思和布局,感觉他画的不是树,而是一位圣人,一尊如“乐山”式的大佛,予人肃然起敬,虔顶膜拜。如果曾端没有在山里生活的这几十年的亲身感悟,如果他不是位禅意颇深的隐士,他也就不可能创作出如此感慨之作。

曾端不善交际,但胸襟广阔,他对水的热爱和理解也独善其中。特别是对海水那浪涛汹涌、气吞万里之势的表现,淋漓尽致。他的苍鹰是一位久经战场的将军、英雄,激发着对生命无比的热爱和勇敢无惧,散发着“击长空,欲与苍天争”的霸气。

   曾端善于汲取各种艺术的精华与水分,他在不断地探索中寻求突破,但他骨子里始终弥漫着中国传统式文人的气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当今画坛“几多归鸟尽迷巢”的创作空间里,他对艺术是执着和负责的,每一幅作品都表现出不同的情趣和思想,无一雷同,哪怕是一棵树、一棵草布局,他都努力地避免着。他喜欢用作品说话,用心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