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走向世界之思 |
免责声明·来源网络不承担任何责任| wca 摘录 | 时间
2011/11/2 阅读:2373次|如有侵权请来电删除
|
随着综合国力的强盛,大国意识的树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大为增加。一个概念在发生有趣的逆转,这个概念就是“走向世界”。 上世纪80年代时,我们就热衷于“走向世界”,那时的“走向世界”还伴随着另一个同样著名的口号“与世界接轨”。这些说法都是要让中国的艺术去迎合西方对中国的需要,尤其是他们对中国的政治需要。这也就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往往具备相当政治性的原因。那时候,自卑自贱的中国艺术家千方百计地去捞取进入西方的入场券,他们艺术创作的全部目的几乎就是为了进入西方,以致他们宁可把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成“西方艺术华化史”……但此一时彼一时。今天,一个强大的中国正在崛起,中国经济在经济危机中仍然保持着让世界震惊的高增长率。中国骄人的成绩和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由不得国人再自卑自贱!对中国自身价值的自信,使中国人希望中国文化能影响世界。中国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提“走向世界”意义已全然不同了,在世界各国建起的孔子学院,就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的新现象。作为中国美术家,对这种新背景下的美术交流,应持以下态度。 树立正确的交流观。文化交流不是目的,文化交流仅仅是互通有无的手段。国际主义流行已有近百年历史,对中国的影响甚至达到“国际迷信”的程度,今天的国人不可太在意国际,应对这种国际交流保持平常心。这种互通有无的国际间的交流,不是为了炫耀,不是要占领阵地,甚至也不是为了单纯的影响,当然更不要文化的霸权。而是在这种平等的文化交流中更好地丰富与完善各自的民族个性,更好地保持世界各民族文化多样性格局,使中华文化能对人类多元格局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以平常心看待中国绘画在世界上的影响。一国的绘画对世界艺术的贡献就在于它的不可取代的独特的民族个性。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其独特的艺术都是世界艺术的平等的构成。尽管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艺术在世界上的实际影响有所不同,但这种影响绝不是单纯艺术自身的,更多的属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综合性影响,特别是经济的、政治的影响。当年美国推出“当代艺术”使其风靡世界,就是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手段之使然。但这种定美国式“当代艺术”为一尊,到处推行美国价值观的文化霸权式做法,已经引起一些文艺界人士的反感,值得今天准备“走向世界”的国人警惕。 正确处理这种对外交流中个人与政府的关系。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自己的事。这也是艺术创作的本质所决定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也只有艺术家保持鲜明独特的个性,亦即保持各自的不同与特点,交流才有价值与可能。对艺术家个人是如此,对民族艺术,也是如此。因此,对每个画家来说,画家应画好自己的画,保持个性,决不能迎合外国的需要,应保持中国艺术家的尊严。交流仅仅是艺术创造的副产品,画家不应把国际交流放在创作考虑之列。中国艺术家过去那种专为外国人作画,专为交流而作画,处心积虑在国外到处钻营办展的状况无疑是反艺术的、不正常的。 国际交流则主要应由政府和美术机构、团体去组织进行。这些机构可根据国际交流的特定需要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作选择。不是任何艺术家、任何作品都适合每一次交流的需要。这种交流当然也不能以迎合外国展览要求为目的,为交流而交流,交流中必须保持民族的、国家的、艺术家的尊严。 中国艺术作为东方艺术系统的一部分,与西方,当然也与非洲、美洲艺术有着系统性的巨大差别。过去我们偏重于追求不同民族艺术中的人类的共性,并以“国际性”、“世界性”誉之,但事实上,世界艺术中各民族的共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个性才是绝对的。正因为这种差异,各民族艺术才有魅力、才有交流的必要。但这种差异同时又是交流的障碍。因此,对本国艺术的介绍与翻译也属这种交流的重要内容。现在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相当程度上有赖于20世纪40年代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颇为全面的著述、翻译介绍。今天向世界推广和介绍中国艺术,亦可由政府出面组织相关的译介队伍。组织面向外国人的通俗易懂(易为外国人懂)的介绍中国艺术的著作,即系统介绍中国古典艺术,系统介绍20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艺术,系统介绍中国绘画史和绘画美学的通俗性著作,并将这些著作翻译出版。这种译介的机构可以隶属于各类美术研究所,美术院校和孔子学院,在中国驻各国使领馆和各国孔子学院,及中国各院校的对外交流活动中进行。亦可通过外国出版公司的版权出售,让他们去出版这些著作。 这或许才是我们今天应有的国际观、交流观,和对中国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的正确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