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来源网络不承担任何责任| leo 摘录 | 时间 2011/11/5 阅读:5366次|如有侵权请来电删除

   

马援,笔名仲逸,1963年出生。他曾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硕研班,师从美术教育家、著名人物画画家刘大为导师。马援擅长人物画创作,潜心研究人物画绘画多年,笔下人物鲜活灵动,作品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在春风和煦的三月,我们来到了马老师在北京的家中,对他进行了专访。
 
“喜爱绘画是我的天性”
 
  马援学画的时间比较早。受外祖父的影响,他在小学入学前就开始喜欢画画,这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那时条件艰苦,他喜欢用粉笔在门板和墙上画,用铅笔在书的边边角角上画。上小学以后,他被选拔到青岛市四方区的区少年宫,参加暑假和寒假的培训班,比较早的接受了美术启蒙教育,获了很多奖。他把父母所给零花钱的很大一部分都用来买连环画。当代许多大画家以前都从事过连环画创作(如贺友直、顾炳鑫、颜梅华、刘大为等),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连环画作品。这些连环画便宜的六分,贵些的两角。只要遇到人物造型生动,画面构图好的连环画,马援就买回去认真学习研究,到小学毕业的时候攒了足足两纸箱。就这样,连环画成为他第一位美术老师的同时,也让他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结。
  马援的父亲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当时社会有一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搞绘画在那个年代被认为是没有出路的事情。因此父母从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非常希望能能好好学习知识。在这种情况下,马援并没有放弃绘画,而是利用一切时间课余时间学习绘画,找机会去接触左邻右舍画画好的人。初中毕业以后,父母感觉到了他对绘画创作的热情,不光默认了他学习美术,还鼓励他进入区文化馆进一步深造。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经常是为了画画忘记了吃饭的时间或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但是对于一个喜爱美术的初中生来说,能接受到正规的美术教育令他非常开心。在高中毕业的时候,马援的第一部连环画作品得以发表,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让他彻夜难眠。高中毕业后马援成为了一名工人,每天上班之余继续从事连环画创作。曾经为了买宣纸,他中午连一碗五角钱的羊肉汤都舍不得喝。那时的马援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专业画家,只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绘画。更令他想不到的是,不久后一位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画家出现在了他的生活里。
 
“认识刘老师是我一生最幸运的事”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马援认识了中国画大师刘大为。刘大为老师是当代中国人物画的领军人之一。他曾受教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吴作人、黄胄等中国老一辈著名画家,具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刘大为老师现任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为中国加入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英文简称IAA)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新时代美术开创者与奠基人的重要代表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他已经是全国知名画家,各类报刊杂志都能不时见到他的作品。作为这么一位杰出的国画大师,刘老师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尤其是对青年画家更是倍加爱护。马援在认识刘大为老师后,一下子就被他的这种人格魅力所深深吸引。每次他有问题向刘大为老师请教时,刘老师总是能在百忙之余为他耐心的讲解,这令马援非常感动。正是这种绘画技艺的传授和人格魅力的感召,使马援增强了艺术创作的信心,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更加充满自信。近二十年时光中,他不断的努力学习,终于考取了中国画研究院刘大为导师首届高研班工作室。他认真听取了大为老师关于其作品风格的指教,在松动画面的同时,用笔更加自由洒脱,创作更加注重追求人物的活力和灵动感。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和实践检验,证明了这种风格上的改变是完全正确的。刘大为老师对马援的绘画事业乃至人生道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包括山东美协在内的一些美术组织都在马援的绘画道路上都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这令他对这些人,这个时代充满了感激之情。他对我们说:“人要学会感恩。我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用画笔来感谢我的恩师和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们。”
“我的作品要无愧于这个时代”
 
  在谈到自己作品的时候,每一位画家都是无比自豪和激动的。马援老师曾去过全国的很多地方写生,主要以西藏和云南地区为主。他的作品大多反映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充满了民族特色。那种原始的、纯朴的生活气息是现代都市人所不具备的,也是大家渴望了解的,这是他以此作为绘画题材的原因。在此次采访中,他着重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的三幅作品。
  马老师2003年的一幅作品《春去春来泸沽湖》记录了摩梭族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生活场面:女孩的成年仪式。摩梭族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女孩在十三岁的时候要举行成人仪式,脚踩一袋大米和熏肉,由母亲给女儿戴上头饰,穿上成年女子的服装。在这之后,她们就能进行“走婚”了。老一辈人渐渐老去,新一代人又成长起来,生命就这样不断的繁衍和延续。春去春来的涵义便在于此。
  《无尘四条屏》曾获2005百家金陵中古画展金奖,同时也是他在刘大为导师首届高研班毕业时的创作。这组作品反映的是西藏人民的生活状态。西藏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去过那里的人无一不感到灵魂得到净化。将其命名为“无尘”主要是为了反映西藏群众那种纯朴的生活状态和一尘不染的美好心灵。这组作品集中体现了刘大为老师的教学成果和马援近期创作风格的转变。相比较以前作品那种甜美的感觉,《无尘四条屏》用线更加的老辣和富于激情,把西藏人民纯朴而又奔放的性格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值得一提的是,马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近期的佳作—《百年中国之孙中山》。这幅长四米八,高二米四的作品是他《百年中国》系列作品的开篇之作,创作历时两个月,人物比例接近1:1。在选题上,用辛亥革命来作为《百年中国》的开篇是有它特定的含义的。中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后,民不聊生。长时间的割地赔款让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品左面表现的就是当时人们这种饥寒交迫的生活状态。在这种国难当头的情况下,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三民主义,力图以此改变中国的命运。当时的主要历史人物黄兴、蔡元培也在作品的中部体现了出来。在画面的右部是一些青年志士,他们对三民主义思想充满了憧憬。孙中山先生最大的贡献在于让人民从封建社会中走了出来,使人们认识到了封建制度必将走向灭亡。但是三民主义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它注定了政治上的不稳定。历史证实了当时脆弱的资产阶级无法拯救中国,因此画面左中那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和右下方沉睡的老人就成为了两个符号,他们代表了当时中国只是发生了一些表面的改变而已,千年文明古国还在沉睡之中,并没有真正的觉醒。

在绘画技法上,这幅作品突出体现了刘大为老师的教学成果。整幅作品注重把握人物造型,特别是面部特征,力求真实体现人物特点。同时在服饰绘画上注重线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个人物画画家不应该只局限于创作好自己的作品,还要有记录历史、承载历史的责任感。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去关注历史和记录历史。中国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象马老师这样的人物画画家通过作品来记录和表现。他向我们透露,在这幅作品之后还将陆续创作几十幅“百年中国”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尺幅与思想深度与小品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创作过程。他说,只要是有时间和精力,就要将“百年中国”的创作一直进行下去。“四十岁是一个画家创作的黄金期,我要把握好生命中这段时间。不光是小品画,我还要集中精力出一些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老师,无愧于自己的作品。”
 
“中国的美术正在走向世界”
 
  2000年的时候,德国法兰克福一位叫严森(音译)的博士在网上发现了马援的作品。他对中国文化非常的喜爱,后经多方打听找到了马援的地址,为他在德国举办了名为《西藏印象》的个人画展。作为一个艺术品投资商,严森博士是第一次为中国人举办画展,因此非常重视前期投入和宣传,海报、PARTY、请柬甚至配套的商品一应俱全。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西方记者采访马援时向他问道,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西藏题材?马援回答道:“中国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我希望能表现出浓郁的西藏民族情怀,介绍给世界人民。作为一名画家,我感到非常自豪。”这次画展使马援第一次感到自己的作品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同时也结识了很多外国友人,所以他非常的开心。
  马援认为目前中国的美术创作环境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首先从国家整个大环境来看,人们安居乐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就必然产生精神层面的追求。其次,中国美协也为国家美术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国内注重培养年轻美术家,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在国外不断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提高了中国美术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因此,高素质的美术人才和高质量的美术作品不断涌现,这也增强了美术品收藏家的信心,形成了一种画家和收藏家互动的良性循环模式。尤其是在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了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2005年9月23日至28日,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在安徽合肥隆重召开,中国美协候选人刘大为老师以最高票当选IAA新一届执委会委员,并当选新一届IAA主席。从加入IAA到成为主席国,仅仅短短几年时间,然而这背后却凝结了中国几代美术家的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
  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青年画家。在谈到青年画家的成长时马援老师说,人生总是面临着很多选择,每个人都要选择一条适合自己阳光大道。绘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不能有半点急功近利的思想。中国是一个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才能创作出有灵性、有深度的好作品。在现在这个时代,作为一名画家无疑是幸运的,年轻人应当珍惜时间,把握住时代所赋予的大好机会,相信总会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