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来源网络不承担任何责任| wca 摘录 | 时间 2011/11/5 阅读:5174次|如有侵权请来电删除

话纸  
     
    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麻制的纸,但很粗糙。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和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由于纸的广泛使用,晋安帝才下令废除了自古沿用下来的竹木简,把历史推进到全面用纸的时代。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自唐以来,历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堵、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誊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宣纸的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因宣纸价格较贵,学习书法可不用宣纸。用价钱便宜的毛边纸和连史纸即可。
  
   

      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所造的纸很为汉帝和欣赏,因而被称作“蔡侯纸”。自晋时推广以黄纸书写之后,唐代的造纸有了很大发展 , 并出现了“生纸”与“熟纸”之分。纸逐渐运用书写、绘画和发明的活字印刷之中。五代时对纸进一步加工研制,生产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松花纸、染色纸、金栗山藏经纸等。当时的四川成了造纸中心,蜀纸名扬天下。南唐,产于池、歙两洲的“澄心堂纸”由宫廷督造,用料考究,做工精良,供皇室享用,被推为上等书画纸。到宋代,造纸,以徽州为中心,歙县、休宁、黟县,还有池州等地都为造纸之乡。纸的品种多样,有表纸、麦光纸、白滑冰翼纸、白滑纸等。泾县小岭于宋代晚期兴起了造纸业的生产,后成为久负盛名的宣纸之乡。
   宣纸在明清已成为中国书画的专用纸。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纸的规格品种丰富多样,如松花笺、月日笺、石棉纸等等。明代造纸业除宣州一带外,赣、闽、浙、湘、川等省都生产出大量的文化用品和生活用纸,而最著名的则推新安纸与泾县纸,其中“新安仿造宋藏经笺”、“泾县连四”尤为世人所重。清代宣纸的制造有增无减,造纸技艺不断提高,为满足朝野书画家的需求,出现了大规格的“丈二匹纸”和“丈六宣纸”。其他品种依质可分棉料、净料、皮料三大类二十几种,各类有色宣纸也相继问世。宣纸的制造以泾县著称,而泾县作为宣纸之乡,在今天其造纸业仍然是一片繁荣。
 
   敦煌写经纸  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 9 O O),中国佛教艺术的圣地敦煌莫高窟的一位王道士,无意中发现洞窟的壁上裂开了一条缝,他顺着这条缝挖进去,发现了又一个洞窟,里面堆满了包袱,其中全是古代的文物,有手写的经卷、文书以及绘画或丝,绣的佛像等等,共有四万多件。由于道士的无知和地方官员的昏聩,不久这些极其珍贵的文物,被闻讯而来的国外“冒险家”、“考古家”连骗带哄,以极低的代价,一大车一大车地运走了。至今留在国内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洞中所藏的文物,以写经为最多,共三万多卷,其中书写年代最早的是东晋,最晚的则是北宋,前后相距约有六百年时间。所用的纸张绝大多数是浸过黄檗汁的“黄纸”,所以很少有蛀蚀。纸的质量早期的较粗糙,隋唐及以后的一般较精细。(图为敦煌所出唐代写经的局部)  
 
 
 
   麻 纸   东汉蔡伦在制造世界上第一批植物纤维纸时,所用的原料中有“树肤、麻头、敝布、自网”,其中除“树肤”(树皮)外,用其余三种原料制成的纸,都是“麻纸”。麻,是当时用来织布的主要原料。麻纸的纸质坚韧而较厚,不易破碎,直至唐宋时期,一直是纸中的重要品种。在唐代,唐太宗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用麻纸书写。至高宗时,发现白麻纸易蛀,又规定改用“黄纸”,就是以白麻纸用黄檗汁浸染而
成的纸,可以防蛀。唐代及北宋时期,朝廷任命宰相,例须召集百官,当众宣读任命诏书,因为诏书是用麻纸书写的,故谓之“宣麻”。晋代陆机用来写《平复帖》的即是麻纸。 
 
 

   粉笺  在纸上涂布有矿物质的白粉,可以增加纸的白度。这些白粉同时也填塞了纤维间的空隙,减低了纸的透光度和渗水性,从而提高了纸的质量。现代用来印刷高级画册的铜版纸,也就是纸面上涂有白色涂料的涂布纸。这种工艺,实际上是从我国古代的粉笺的制作发展而来的。
  粉笺的制作除了涂布以外,还有一种称为“加填”,这就是把白粉直接加在纸浆里面,这样不仅减少了一道涂布的工序,而且也使这些白粉均匀地填塞在纸张内部的纤维问。如果把涂布或加填的白粉换成彩色粉末,造出的就是彩色粉笺。粉笺和彩色粉笺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砑光。这样制成的纸,色泽洁白或带有彩色,质地细密而表面光滑,是我国古代的优质纸张。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米芾所书的《苕溪诗》,用的是经过加填和砑光的楮皮纸,是粉笺中的一种。 
 
 

   水印笺纸  唐宋时期的笺纸,以彩色笺为主,其早期的主要产地在益州(今四川成都)。到了明代,笺纸中有了新的样式,即用木版水印法印制的笺纸。这种笺纸在未曾书写时,是一幅色彩淡雅的小品画,写上字迹以后,墨色与画面相互映衬,极为美观。这比满纸单一色彩的彩笺,更受人欢迎。这种木版水印笺纸,品种很多,印制方法也不一。其中较为简单的是用单块刻版,用一种颜色一次印成的。较为精美的是用多块刻版,用多色套印而成的。如明末刊印的《十竹斋笺谱>和《萝轩变古笺谱》,就是这一类的笺纸谱。在清代,这种木版水印的笺纸仍盛行不衰。 
 
 
 
   泾县宣纸   近代名闻中外的宣纸,产于安徽泾县,泾县原属宣州,其纸故称“宣纸”。后来泾县划为池州,这种古宣纸就改称“池纸”了。泾县产纸,始于宋末元初。
  泾县一带盛产青檀树,其枝条的树皮,纤维细长,拉力颇强,这就是泾县造纸的主要原料,加工成纸浆后,可制成优质的书画用纸。大约在清代中叶以后,造纸时加入了当地的沙田稻草为辅助材料。这种稻草杆矮,纤维细而柔软,加工以后,洁白如棉,称为“棉料”。用青檀树皮制成的“皮料”与“棉料”掺合造成的纸,既坚韧又柔软,洁白度亦较高。泾县宣纸有这样一些特色:一是洇墨。性能特佳,用以作画能充分表现墨色的浓淡层次:二是它的洁白度高,且能久藏不变:三是柔韧性强,抚摸时感觉柔软,经得折叠,不易断裂。长期以来,它一直是书画家们的首选用纸。(图为清代赵之谦的宣纸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