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来源网络不承担任何责任| wca 摘录 | 时间 2011/11/6 阅读:2447次|如有侵权请来电删除

周功鑫,女,1947年4月14日出生。辅仁大学法国语文系学士,中国文化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法国巴黎第四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博士。   

历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秘书、编辑、展览组长、研究员兼组长等。并且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政治大学。2002年在辅仁大学成立博物馆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至2008年。2008年5月20日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

  点击新窗口打开大图
                 周功鑫:台北“故宫”的女掌门

2008年,有27年“故宫”工作经历的周功鑫走马上任,台北“故宫”珍存着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周功鑫的柔,与她承担的责任之重,形成鲜明对比。

因为历史原因,那些承载着中国人共同文化记忆的故宫文物却分隔两地。如何跨越现实的障碍,让它们实现对等交流甚至团聚,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A

合璧之展

“元朝画家黄公望,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最后,温家宝用了“画是如此,人何以堪”这番动情的话,令《富春山居图》在两岸民众和媒体中的关注度急速飙升。没想到,仅几个月后,令人鼓舞的信息便从海峡那端传了过来。

“我们刚刚与浙江博物馆达成协议,明年6月,浙江的《剩山图》将会到台湾,与台北‘故宫’另一半的《无用师卷》合璧展出。”8月2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接受专访时,周功鑫再一次确认了这个消息。这将是《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在相隔360年后第一次“相逢”。

“中国艺术史上,有这种传奇色彩的文物也不多了,所以它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是可以理解的。”周功鑫说。

《富春山居图》的命运,本身就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故事。它是“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代表作,以长卷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极爱此画的吴洪裕,竟然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亏吴洪裕的侄子往火中投入了另一幅画,救出了《富春山居图》。画虽被救下来,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拼接。一幅画图中恰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画面虽小,但比较完整,几乎看不出是剪裁后拼接而成,于是,人们称它为《剩山图》。另一幅尺幅较长,保留了原画主题内容,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作根基部位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皇帝得到的《无用师卷》。1948年底它与数十万宫藏文物一起被运至台湾;而《剩山图》则被浙江博物馆收藏,成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周功鑫是2008年5月20日走马上任的。上任后不久,一次与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见面,刘长乐提及能否将《富春山居图》合展,周功鑫欣然应允,乐意促成此事,但是在具体的细节问题上却“卡”住了:浙江博物馆希望这次合展是“对等交流”,《富春山居图》在台北合展后再到大陆合展;但是台北“故宫”对文物出境一贯坚持的原则是,对方必须要有“司法免扣押”条款,但是大陆目前法律条文中并没有相关表述,所以现阶段台湾文物到大陆展出还存在困难。

没想到的是,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一番话打破了僵局。新的方案是浙江省博物馆将《剩山图》借到台北“故宫”,完成合展。但略有遗憾的是,《富春山居图》仍暂时不能到大陆合璧展出。

B

两岸交流

明年6月《富春山居图》在台湾的合璧联展,将会是两岸文物合作的里程碑式事件。而两岸文物界互动,特别是北京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与合作,是周功鑫上任后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努力方向。记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时,到处可以看见“圣地西藏——最接近天空的宝藏”的海报,这样的宣传甚至布满了台北市区的主要街道。对周功鑫来说,这个西藏艺术展,也是她力推的与大陆文博界交流合作的一个结果。

2008年“两岸故宫”计划开始启动。2009年2月14日,周功鑫带团率先前往北京,这是60余年两岸“故宫”最高规格的首次正式接触。此次大陆之行周功鑫也参观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与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迅速回访台北,两岸的互动开始升温。“我们和北京、上海达成9项共识。除了两项原则性的之外,其余7项都很具体,包括定期联系会晤、人员交流机制、图书互赠、商品互设点以及刊物互换等合作。

当时,周功鑫带了一份“大礼”回台湾—北京故宫同意以借展方式借出37件藏品给台湾,以参与下半年在台北“故宫”举行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为了促成这次雍正大展联办,两岸在敏感的名称载示上互相让了一步,一方叫“北京故宫”;一方叫“台北故宫”。在对外场合,以“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称呼对方,同时以“两岸故宫”的共同身份来面对公众。备展过程中的一个小细节也显得意味深长:双方互赠礼品时,不约而同都选择了《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北京是张择端的版本,台北是清乾隆时期院体画的版本。

“两岸故宫各有千秋。”周功鑫说。对于外界热衷的“哪个故宫的‘宝贝’更多”的话题,她一笑而过。在出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前,周功鑫曾3次参观过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本身还是无与伦比、无可替代的一个杰作。从永乐十八年到清朝结束,它浓缩了明清600多年的历史,完整呈现了明清皇室的生活状态,包括皇室的建筑,皇室的起居,皇室的品位。这些建筑以及陈设,可以让人们获得历史、文化、社会等多元的知识。”周功鑫点评,“北京故宫这几年有一些考古出土的文物、新购回的文物,还有以前未南迁或南迁之后又回流的文物,都比较有特色,所以我们可以互补所长。”